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中考复习教案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案例剖析(语文版)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5-08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议论文阅读·案例剖析
   
   五 案例剖析
   【考题1】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无处逃躲呀!
   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贵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时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贵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趁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极,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4分)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失意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2分)
   (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4分)
   ①“卸却”责任指:(10字以内) ②“解除”责任指:(10字以内)
   (4)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2分)
   (5)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2分)
   (6)读完全文后,你是怎样看待“责任”的?(2分)
   
   【考题2】
   成功 季羡林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
   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 + = 成功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肆批判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韩愈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愈。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本文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的公式填写完整。(3分)
   + + = 成功 
   (2)作者认为成功的关键是什么?(2分)
   (3)本文开头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地引出论题;结尾提醒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化文章的中心。(本题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分)
   (4)请为本文补写一个有关勤奋的名人事例。(3分)
   (5)文中说“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就“天资”或“机遇”任选一点谈谈你的看法。(5分)
   
   【考题3】
   ①“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②我们从古以来,就有理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③这一类的人们,扰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④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编,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选自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在选文中,作者要证明的观点是什么?(2分)
   (2)选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3)第②段中“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4)如何理解第④段画线句子的含义。(2分)
   (5)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请你举出一个“舍身求法”或“埋头苦干”的历史人物,并对其作简要评价。(不超过30个字)(3分)
   
   【答案和点拨】
   答案:1 (1)知足 安分 达观 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点拨:此题考查理解文章语母内容的能力。解答时应着眼于对原文的认真阅读,依据第一段中“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就会准确填出前三个空,第四个空可在第二段的末尾寻找答案。 (2)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点拨:此题考查对句子深刻含义的理解与把握。解答时可结合文中前一句来理解,再到最后一段找出与其内涵相符的句子。 (3)①未尽责任,丢开不管。②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点拨:此题考查语言的准确性。理解词语的意思应结合语言环境去体会其独特的内涵。只有读懂原文,才能正确答题。 (4)人人必须尽责任(或人必须对生活负责;尽责虽苦却乐)。 点拨:此题考查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解答时应很好地把握全文的内容,选文先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应尽责任没有尽”,进而论述人生最快乐的事是“尽了责任”,最后强调责任只能“解除”不能“卸却”的道理。 (5)本文是从“最苦”与“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点拨:此题考查对全文思想内容的感知能力。解答时必须结合文章的主旨和内容来分析。 (6)答案要点: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③尽贵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人痛苦。 点拔:此题考查拓展知识的迁移能力。答案是开放性的,引导我们每个人都深深思考:你的责任是什么?你将怎样尽自己的责任?
   总结提示:选文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从设题来看,既考查了议论文阅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考查了拓展知识的迁移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答案:2 (1)天资 勤奋 机遇 点拔: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应抓住下文中论证成功的三个条件填空。 (2)勤奋(自身努力) 点拨: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应认真阅读原文,可从“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机遇是不期而来的”“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中得知答案。 (3)借助词典,解释“成功”(设问)必须以勤奋的精神去做学问干事业(要获得成功必须勤奋) 点拔:此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解答时要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根据首尾两段的内容概括作答。 (4)示例:①苏秦以锥刺股,勤奋学习,终于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②闻一多为了著书立说,足不下楼,目不窥园;③爱迪生为了发明创造,勤奋工作,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 点拨:此题考查对论据的把握能力。补写时应能体现“勤奋”二字,事例的叙述要完整。 (5)示例:①天资方面:同意的理由是,人不可能决定自己的天赋。不同意的理由是,经过后天的努力,人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的素质。②机遇方面:同意的理由是,人不可能随意地创造机遇。不同意的理由是,机遇虽然总是“不期而来”,但有了机遇还有一个能否“抓住”、“把握”的问题,这就要靠主观努力。 点拨:此题考查拓展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时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总结提示:此文的阅读重在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迁移阅读的能力。“成功”是一个较为引人关注的话题,解答时应抓住成功的条件,掌握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事例,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答案:3 (1)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点拨:此题考查提炼论点的能力。解答时可结合文中的论据是为了证明什么,来提炼作者的观点。(2)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点拨: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辨析。其中“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是举例论证;第④段是道理论证;“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是比喻论证。(3)列举事例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充分,说服力强。 点拨:此题考查论据的作用。题干中列出的这句话是事实论据。(4)提醒人们反动统治阶级及其舆论不可靠,要自己去工农群众中了解真实情况,相信依靠人民,走自己救国的道路。点拨:此题考查品析语言的能力。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应把握文章的主旨,结合全文的内容去作答。(5)示例:①人物:司马迁②评价:忍受宫刑的屈辱,埋头著《史记》,留下了千古绝唱。点拨:此题考查拓展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时应体现与历史所学知识的渗透能力,答案是开放的,只要能列举出相关人物并作出正确评价即可。
   总结提示:这是一篇驳论文,以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语言,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论调,指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阅读驳论文时,提炼论点,分析论据及论证方法与立论文是一致的,试题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语文版(七上—九下)现代文默写检测试卷
语文版说明文阅读复习ppt课件
语文版中考散文阅读复习指导ppt课件1
语文版中考小说阅读复习指导ppt课件
语文版中考说明文知识复习ppt课件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现当代诗歌阅读(语文版)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戏剧阅读(语文版)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考点讲解(语文版)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三单元课文梳理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课文梳理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语文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课文梳理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课文梳理
2006年中考总复习·语文版说明文阅读·课内阅读理解试题集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语文版说明文阅读·案例剖析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说明文阅读·福建省宁德市试题展示(语文版)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语文版说明文阅读·考点讲解(二)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语文版说明文阅读·考点讲解(一)
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五单元课文梳理
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课文梳理
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课文梳理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