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强项令》教学实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6-06


《强项令》教学实录 
申宣成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官吏刚正不阿,流芳千古,东汉时的董宣就是一个例子,请大家打开课本172页,我们一起学习《强项令》。(板书课题)我先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生读注释1。)
    师:注意《后汉书》的作者是范哗(板书),“哗”读作yè不读huá。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同时要求:(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把生字的拼音直接注在书上;(2)在弄不懂意思的句子下面画横线;(3)默读时间为6分钟,之后老师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默读情况。)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完了,下面我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他们朗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用笔把你认为读错的字、停顿不恰当的地方标出来。
    (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并提示读到“流血被面”为止。生读。)
    师:同学们觉得有哪些地方需要纠正?
    生1:“欲箠杀之”这一句漏了一个“杀”字。
    生2:“将何以理天下乎?”应该读成“将何/以理天下乎?”
    (别的同学私下议论,表示异议。)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呢?
    (生2迟疑起来,没有回答。)
    生3:我认为前面的同学没有读错,“将/何以/理天下乎?”中的“何以”应该连读,意思是“凭什么”。
    师:这个同学的处理是正确的。“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师请另一位同学接着往下读,一直读到第1段结束。)
    生4:“俯”字不应该读成“fú”,应该是“fǔ”。
    师:对,这个字是三声,意思是低头。
    生5:“吏不敢至门”停顿不对,应该是“吏/不敢至门”。
    师:他怎么读的?
    生5:“吏不敢/至门”。
    师:你为什么这样改?
    生5:我……感觉应该是这样。
    师:在“吏”后面停顿能够突出“不敢”两个字,这是个好的建议。
    生6:他把“震栗”读成了“震粟”。
    师:这个字读“sù”还是读“lì”?(板书“栗”,边指边说)“粟”字上面有两粒米。(学生笑。)
    (师又请一生读第2段。生朗读至文章结束时,生7立即举手发言。)
    生7:“妻子”中间应该有一个停顿。
    师:为什么呢?
    生7:因为这里的“妻子”指的是“妻”和“子”。
    师:这个同学注意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古代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孩子”,而现在的“妻子”指的是一个人,这是古今词义的差别。
    师:我提醒大家一个词,“敝车一乘”中的“乘”字应该读“shèng”,和前面“骖乘”的“乘”字是同一个字。在古代,车马的数量往往是财富的象征。比如“千乘之国”就是指实力强大的国家。
    师:关于字音和停顿,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沉默了一会儿,没人举手)好,现在我们来齐读一下这篇文章。朗读时注意速度和节奏。
    (师领起,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朗读的时候,我觉得“宣悉以班诸吏”这一句停顿得不恰当。应该在“以”和“班”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停顿,因为“以”后面省略了一个“之”字,就是董宣把皇帝赐给的三十万钱都分给了下属。我们读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在这个地方做一个停顿。请跟老师读两遍。
    (师领读两遍。)
    师:现在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你是否读懂了这个故事。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同桌商量。时间3分钟。
    (师巡视,鼓励生自由讨论,气氛活跃起来。)
    师: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生8:“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这句话比较难懂。“二千石”是汉代的一种官职名称。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省长、部长。(生笑)其中的“石”应该读作“shí”,不要读成“dàn”,课本注释是正确的。课本对“艾绶”也有注释,说它指的是“系绿色印纽的丝带”,秦汉时代,衣物的色彩和人的地位有很大的关系。什么样的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用什么颜色装饰物品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有“衣分五色,人分九等”的说法。这篇文章中把湖阳公主的家奴叫作“苍头”,就是因为古代的奴隶只能用青布包头;而老百姓只能穿素色的布衣,所以就有“文叔为白衣时”的说法。
    生9:为什么董宣不经审判就打死了公主的家奴?(课后思考题)
    师(点头表示肯定):是呀,董宣这样把家奴杀死是不是有点儿“草菅人命”?还有疑问吗?
    生10:汉光武帝还是老百姓的时候,为什么藏匿杀人犯,官吏却不敢进他的家门?
    师:这两个同学提的问题都很深,他们不但明白了句子的意思,还能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质疑,可见他们很善于动脑筋。不过,老师想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下节课讨论。现在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这篇文章选自《后汉书•酷吏传》,从文章中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这是一篇传记呢?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生快速读。师巡视后请生回答。)
    生11:第一句话。
    师:请读出来。(生读,把“圉”读成了四声,随即自己纠正。)
    师:为什么说这句话是传记的标志呢?
    生11:因为传记一般都要先交代人的籍贯。
    师:好的,请坐。还有吗?
    生12:第2段的第一句话:“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12:这句话交代了董宣死亡的年龄,这是传记中常常要交代的。
    师:这两位同学读书很用心,这些话都显示了传记的特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课文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课下大家再多读几遍课文。
    现在做几组练习,下节课,老师首先要检测这些内容。
    (师出示题板。生做课堂练习。
    题目:
    第一组:比较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并口头翻译句子。
    1.后特征为洛阳令
    2.妻子对哭
    3.使宣叩头谢主
    4.两手据地
    第二组:写出加点字的意义,并口头翻译句子。
    1.惟见布被覆尸
    流血被面
    2.大言数主之失
    大麦数斛
    3.因匿主家
    因敕)
    第二课时
    (课堂检测:
    1.集体听写生字:晔、匿、骖乘、袍、箠、敝。
    2.请两个学生口头完成上节课的练习。
    3.请一个学生朗读全文。)
    师:这位同学朗读得准确、流畅,听起来是一种享受。下面,谁能说说“强项令”三个字的意思?
    生1:硬脖子县令。
    师:从课文中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董宣是一个硬脖子县令呢?
    (生稍作思考,即有人举手。)
    生2:“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复述,不太流利。)
    师:同学们能透过文字想象出当时的场面吗?
    生3:当时的场面很紧张。皇帝让董宣给公主道歉,董宣就是不愿意。
    师:是的,双方对立,气氛紧张。能找出显示双方对立的词语吗?
    生4:皇帝“令”、“使”;董宣却“据地,终不肯俯”。
    师:作者正是借助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描绘出了当时剑拔弩张的场面,(板书:动作、终不肯俯)文中还有类似的描述吗?请继续找。
    生5:“乃驻车叩马,……因格杀之。”其中的驻、叩、画、数、叱、格杀等动作也表现出他是一个“硬脖子县令”。
    师:这些动作和“硬脖子”有什么关系呢?
    生5:因为他敢于拦住公主的马车,用刀在地上画圈儿,还数落公主,表现出他的“硬气”。
    师:“硬气”?似乎没有这种说法,能否换个词。
    生5:勇气。
    (其他同学说“骨气”。)
    师:“勇气”和“骨气”都很恰当,骨气就是刚强不屈的气概。(板书:数主之失、格杀恶奴、骨气。)
    师:刚才我听见这位同学说,“以刀画地”就是拿着刀在地上画圈儿。有的教学辅导书上也是这样解释的,是这个意思吗?说说你的理解?
    生6:我认为是用刀插在地上,防止家奴逃跑。
    师:把刀拿在手里不更可以震慑凶手吗?把刀插在地上,一旦凶手逃跑,倒更不方便追赶了,(生笑)而且,“画”并没有“插”的意思呀。
    生7:我认为是用刀画一个圈儿,让家奴站在里面。
    师(笑):你的意思是画地为牢,很有想象力,可是家奴也许没有那么听话,况且“以刀画地”在前,“叱奴下车”在后,让家奴站在圈儿里面不大可能。
    生8:可能是用刀戳着地。
    师:老师觉得“画”的动作和“数”的动作可能是同时发生的,相当于人们用手指头列举人的罪状。
    (师伸出手指做出列举的手势。)
    师:我们还要注意其中的“叱”字,老师把它改成“令”字,行吗?
    生9:不行。“令”字的语气没有“叱”字强硬。
    师:不仅是强硬,“叱”字还有怒骂的意思。董宣不愧为“硬脖子”,他不但敢于数落公主,而且将她的家奴“就地正法”。
    师:但是董宣的这种做法,也让我们产生了疑问:不经审判就杀了湖阳公主的家奴,似乎没有经过法律的程序,是不是过于草率?上一节有同学提出这个问题,其实这也是课后的思考题。请同学们商量一下,给老师一个答案。
    (讨论约一分钟,有生举手。)
    生10:公主的家奴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杀人,肯定有人看见,有人证,所以就不用审判了。
    生11:我认为董宣已经当着公主的面说出了家奴的罪状,就不用再审判了。
    师(笑):两位的意思是说董宣已经进行了露天审判,开了“公审大会”?有道理。不过老师还想提醒大家的是,秦汉时的法制规则是:县令就有生杀的大权,因此,董宣抓住时机,把家奴“就地正法”并不算越权。
    师:除了这些动作描写之外,作者还从哪个角度写这个“硬脖子县令”?
    (生纷纷说“语言”。师板书,并请一生朗读董宣和皇帝的对话。)
    师:这个同学读了董宣和皇帝的对话,但是老师觉得语气没有充分读出来,下面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体会语气。
    (生兴致勃勃地开始分角色读。师板书:愿乞一言而死/将何以理天下乎?师请6名学生分3组进行角色朗读。然后请同学们点评。)
    生12:我认为第二组同学读得好。
    师:为什么?
    生12:因为他们读出了董宣斥责的语气。
    师:有道理。可是,大家想想,面对至高无上而又勃然大怒的皇帝,不理智的顶撞和斥责等于是蛮干,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董宣的话却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生13:使皇帝从迷惑中惊醒,改变了要杀他的想法。
    师:汉光武帝为什么会改变自己的想法?
    生13:因为董宣的话合情合理,是从皇帝的角度想的。
    师:既然是这样,还要读出什么语气?
    生13:劝告的语气。
    师:是的,这句话中既有质问,更有规劝,既有勇气,更有机智。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董宣的话,揣摩语气。
    (生各自朗读。)
    师:文中还写了湖阳公主和汉光武帝的对话,老师非常欣赏汉光武帝给公主的回答,课下大家不妨好好琢磨一下。上节课有同学问:汉光武帝还是老百姓的时候,藏匿罪犯,为什么官吏竟不敢进入他的家门?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是老师想请大家自己在课下读读有关汉光武帝的书,相信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
    师:除了“强项令”的称号外,董宣还有个称号,你能找到吗?
    生14:“卧虎”、“枹鼓不鸣董少平”。
    师:“卧虎”的称号是谁给的?
    生15:京城的老百姓。
    师:说说理由。
    生15:因为文中写着京师号为“卧虎”。
    师:老百姓为什么给他这个称号?
    生16(朗读):“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16:从此打击豪强,没有不害怕的。
    师:如果说“强项令”展现了董宣不畏权贵的铮铮骨气的话,那么“卧虎”的称号则展现了董宣——不惧豪强的凛然正气。(板书:不畏权贵、不惧豪强、正气。)
    师:董宣对自己又如何呢?
    生17:他对自己很严格。
    师:从何说起?
    生17: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来。因为他死的时候仅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师:从你读的句子来看,这个“严”字指的是哪个方面?
    生17(迟疑片刻):指金钱方面。
    师:是的,指财产方面。从他的家境可以看出他是刚正廉洁的。
    (板书:家境清贫、刚正廉洁。)
    师:这两段文字记述了董宣的两件事,下面请大家从内容的详略和写作的角度作个比较。
    生17:第一件事写得详细,第二件事写得简略。
    师:是的。第一件事写得很详细,作者不但详细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且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这是正面的描写。而第二件事写的却很简单,只是交代了董宣的家庭情况、汉光武帝对他的评价,借这些内容表现董宣的清廉,这是侧面的描写。这样写突出了主要的事件,真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板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老师建议大家课下重新读读你手中的名人传记,看看作者详细记述了人物的哪些事,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董宣死去了,他的铮铮铁骨和凛然正气却流芳千古。下面,请大家再次齐读这篇文章。
    (生齐读。下课。)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7-8期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强项令》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强项令》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题)
《强项令》阅读练习及答案(2015年广西北海市中考题)
《强项令》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强项令》《细柳营》比较阅读练习
《强项令》《不食嗟来之食》阅读练习及答案
《强项令》教案9
《强项令》学案6
《强项令》导学案5
《强项令》学案4
《强项令》教案8
《强项令》问题学案及答案
《强项令》ppt课件(20页)
《强项令》mp3音频朗读(标准)
《强项令》ppt课件(34页)
《强项令》ppt课件9
《强项令》说课稿
《强项令》阅读练习及答案
《强项令》导学案3
《强项令》检测练习题
《强项令》教学反思及课堂实录
《强项令》表格式教案
《强项令》《岳飞》教案及练习
《强项令》导学案2
《强项令》ppt课件8
《强项令》导学案
《强项令》练习ppt课件
《强项令》教案两课时(内含作业练习)
《强项令》教案6
《强项令》mp3音频故事朗读
《包拯》《强项令》阅读练习
《强项令》ppt课件7
《强项令》ppt课件6
《强项令》练习题(无答案)
语文版《强项令》《岳飞》教案及练习
《强项令》同步练习
《强项令》原文和译文
《强项令》教学设计5
《强项令》ppt课件5
《强项令》教案4
《强项令》教材全解
《强项令》课本剧
《强项令》京剧故事
《强项令》ppt课件4
《强项令》ppt课件3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